東亞新局勢和清領最後二十年
牡丹社事件以清日兩國簽訂和約作結,影響非常深遠,引發一連串的反應,最後造成東亞國際政治秩序的大改變,帶來新的局面。這個事件將臺灣帶入日本人的視野中,導致日後日本在馬關條約的談判中索取臺灣。
荷蘭人撤出福爾摩沙、國姓爺之死,以及鄭氏統治下的臺灣
您想知道荷蘭VOC如何撤出福爾摩沙嗎?和平條約的內容為何?公司有沒有設法爭取全部的人都能安全離開?國姓爺有沒有遵守條約?歡迎好奇的您來聽這一集。
日本接收臺灣、臺灣民主國、臺人保鄉衛土戰役
甲午戰爭是清日兩國為朝鮮而戰,清廷簽訂馬關條約,割讓遼東半島和臺灣、澎湖。由於三國干涉還遼,最後日本只取得臺灣和澎湖。條約中規定割讓後兩年內人民可以選擇去留,留下來的人就成為日本臣民。
閩粵之別、科舉制度與臺灣大家族的形成
清代臺灣的漢人,主要來自福建省(閩)和廣東省(粵)兩個地方。過去的人沒有我們今天的族群觀念,他們在講人群從哪裡來時,是用省、府、縣來講,但行政區劃不是人群(族群)區劃,同一語言/文化的人群往往是跨行政區的,這就造成我們今天在閱讀文獻上的困擾。
移墾社會的女性:傳統價值、婚姻、人身買賣和阿昭的故事
您知道什麼是「七出三不去」嗎?您知道在移墾社會的臺灣,有哪些比較特別的婚姻型態?您應該聽過童養媳吧。除了賣兒賣女,可以賣妻嗎?可以賣寡婦嗎?請聽周老師為您娓娓道來。
從被封鎖到「歸順」到起事:霧社事件
您知道霧社事件的起因、經過,以及結果嗎?什麼是「第二次霧社事件」,什麼又是「十月清算」?如果霧社事件可歌可泣,那麼,哪些事情令人又歌又泣?希望本節目能回答這些問題。
海洋之子鄭成功(二)
為什麼鄭成功會做出這樣的選擇?他被帶回中國的成長過程如何?在滿人入關之後,在動盪的世局中,青年鄭成功有何際遇?他最想念的媽媽有來中國嗎?一個從沒帶過兵的書生為何會在父親鄭芝龍投降滿清之後,決心起兵呢?請聽此回分解。
皇民化運動、戰爭動員,以及「終戰」的來臨
聽眾朋友可能聽過日本統治臺灣是「五十年皇民化」,這是很大的誤解。「皇民化」運動的目標,在於將殖民地人民改變為真正的日本人,有具體推行的項目,從1937至1945年。在此之前,殖民當局並沒要求臺灣人「日本化」,反而以西方文明為模仿對象。
近代化、臺灣新的藝術世界
殖民統治是負面的,近代化本身卻是正面的,基礎建設有鐵路、銀行、郵便、電信、醫院等等,在制度方面,尤以近代教育成效最顯著。在近代化的過程中,臺灣產生新的藝術形式。
船難、羅發號事件、李仙得和卓杞篤的見面和簽約
未來幾週我們要講牡丹社事件,這週是前奏,先講船難、羅發號事件,以及李仙得和卓杞篤的見面和簽約。聽眾朋友還記得這個節目講過十六、七世紀的帆船時代嗎?海上航行發生事故的機率很高,因此東亞海域諸國間發展出一套海上救助機制,清政府對於船難者,編有經費,並有固定的送還路線和中繼港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