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人社會的特色、歲時節慶,以及人口結構的問題
再十一天就冬至了,要吃湯圓。您想知道清代臺灣的漢人過哪些節日嗎?他們當然沒有情人節,但他們在七夕做什麼?台南市政府在推行的「做十六歲」,有歷史根源嗎?清代臺灣最大的人口結構問題是什麼?請聽節目中精彩講解……
臺灣棄留的決定、清朝統治的初期、「唐山過臺灣」
清廷限制人民自由遷徙來臺,禁止「無照渡臺」,也禁止攜眷,導致很多底層人民透過偷渡的方式來臺灣。偷渡風險很大,遇到惡質的「客頭」(類似今天的人蛇集團)更是悽慘。為何「唐山過臺灣」下一句是「心肝結歸丸」(心糾成一團)呢?……
原漢隔離政策、漢人侵墾,以及原漢界址圖
清廷在局部統治臺灣時,有統治到的地區和沒統治到的地區,以一條界線來區隔,此即「番界」,區隔了界內的漢人和「熟番」,以及界外的「生番」。由於漢人不斷跨過番界,藏匿山區或侵墾原住民土地,導致很多問題,清廷幾度清理番界,重新劃定界線。
從琉球人船難受害到牡丹社事件
李仙得和卓杞篤簽訂船難救助協議,確實有效力,至少有三次西方船在卓杞篤統領的下十八社的海域發生船難,船難者都獲得救助。但1971年11月卻發生琉球人因船難上岸,被高士佛社和牡丹社族人聯手殺害的事情,何以如此?
閩粵之別、科舉制度與臺灣大家族的形成
清代臺灣的漢人,主要來自福建省(閩)和廣東省(粵)兩個地方。過去的人沒有我們今天的族群觀念,他們在講人群從哪裡來時,是用省、府、縣來講,但行政區劃不是人群(族群)區劃,同一語言/文化的人群往往是跨行政區的,這就造成我們今天在閱讀文獻上的困擾。
噍吧哖事件、反殖民運動,以及文化啟蒙
在節目中,我們將介紹反殖民運動的歌曲〈臺灣議會設置請願歌〉,以及〈美臺團團歌〉,那種昂揚進取的精神,仍能感動我們吧?
移墾社會的女性:傳統價值、婚姻、人身買賣和阿昭的故事
您知道什麼是「七出三不去」嗎?您知道在移墾社會的臺灣,有哪些比較特別的婚姻型態?您應該聽過童養媳吧。除了賣兒賣女,可以賣妻嗎?可以賣寡婦嗎?請聽周老師為您娓娓道來。
從被封鎖到「歸順」到起事:霧社事件
您知道霧社事件的起因、經過,以及結果嗎?什麼是「第二次霧社事件」,什麼又是「十月清算」?如果霧社事件可歌可泣,那麼,哪些事情令人又歌又泣?希望本節目能回答這些問題。
原住民的神話和傳說
臺灣原住民的神話和傳說,數量非常多,內容十分豐富、多樣。最大宗的採集工作是日本時代做的,是在漢化、日本化,以及戰後基督教化之前採集到的,絕大多數還保留原初的面貌,彌足珍貴。
船難、羅發號事件、李仙得和卓杞篤的見面和簽約
未來幾週我們要講牡丹社事件,這週是前奏,先講船難、羅發號事件,以及李仙得和卓杞篤的見面和簽約。聽眾朋友還記得這個節目講過十六、七世紀的帆船時代嗎?海上航行發生事故的機率很高,因此東亞海域諸國間發展出一套海上救助機制,清政府對於船難者,編有經費,並有固定的送還路線和中繼港市。